尤其在执法上,“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奉公正直办事,即使自家亲戚犯法,照样依法惩处绝不姑息宽免。他还有个弟弟叫屈突盖,任长安令,哥俩一个品性。“时人为之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当时民间流传着关于他哥俩的一段民谣,总的意思就是赞颂两兄弟的铁面无私,龌龊贪腐之徒闻之胆寒。
这一年,文帝杨坚派他到陇西巡视,专项考查该地区群牧事业 ,也就是牛羊牲畜的繁养殖工作。
屈突通一到陇西,立即投入工作,拒绝吃请,排除干扰。他拨开地方官地上来的台本账册,亲自走访牛圈马棚。经他这么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地查访清点,果然发现了问题,挺严重的问题,——陇西居然向朝廷瞒报马匹两万多头。
返回长安,屈突通如实反映了陇西瞒报马匹数量的情况,文帝听后大为震怒,当即就下令,要斩杀包括朝中主管部门监督部门以及陇西地区官员共一千五百多人。
本来这事已与屈突通无关,巡视工作他已做完,汇报材料也已上交,至于怎么问责处理,他原可以事不关己袖手旁观。可他一听皇上仅因一件牲口数量瞒报,就要砍掉千余人的脑袋,这显然是量刑过重呀!
于是本已交差的屈突通忙劝阻文帝,说人命关天,脑袋一掉再想安上可就不可能了,陛下您一向仁慈圣明,待臣下如子女,怎么能因一桩牲畜数字瞒报而夺去一千多个人的性命,万万不能这么办呀,微臣狂妄直率,冒死请求陛下恰当地处理这个问题!
文帝正在气头上,闻听如此劝阻,索性连屈突通一块儿骂上了。屈突通并不畏惧,他突然跪地叩头,涨红脸来了个死谏“臣一身如死,望免千余人命!”我愿陛下您处死我,用我的人头换陛下赦免宽大他们一千多人!
面对这样忠直之士发自肺腑又合情合理的劝谏,文帝陡然醒悟过来,当即答应,依法依规分别合情合理惩处有关官员,不再滥杀。
隋末义兵起,炀帝跑到江都,留屈突通镇守京师长安。屈突通忠于朝廷,虽力量悬殊,仍与义军顽强作战。李渊曾派他的家僮来劝降,屈突通二话不说杀了家僮。阵前李渊又让屈突通的儿子来劝说父亲,屈突通大声喊话儿子:“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之前咱们是父子,眼下是敌人。喊罢命弓箭手射向儿子。眼看大势已去,屈突通手握利剑,驾在自己脖子上,宣称随时准备殉国。
屈辱被唐军擒获,屈突通只愿以死了之。李渊却以礼相待,亲自接见,握着这位的手连说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哪!屈突通仍不忘隋两代天子对自己的恩遇,含泪告李渊:我不能尽人臣之节,战死疆场,今为阶下囚,实在是给隋丢脸,有什么脸面得到唐公你如此礼遇?李渊道:错错错,你可是隋朝的忠臣,当然值得敬重啊!
当下释放,封蒋国公,并委以重任。
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屈突通改事唐朝后,秉性一如既往。随李世民讨伐洛阳王世充,他的两个儿子这时正身在洛阳,李渊问他难道不担心亲儿子玉石俱焚?屈突通凛然答道:臣已老朽,您之厚恩礼遇久思报答,既然我已以身家性命许于大唐,这次正是我报效的机会,吾“终不以私害义”!我屈突通绝不会因私情而损害国家大义!李渊当时为之感动地由衷赞叹:“徇义之夫,一至于此!”一个追求大义的大丈夫,忠义到了这样的高度(实在令人佩服)!
屈突通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举,当时珍物宝器堆积如山,唐军官兵争相去抢,只有他熟视无睹,秋毫不犯。后方的李渊听到李世民说到这件事,对左右赞叹道:“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定不虚也!”蒋国公清正为国,始终如一,真是名不虚传啊!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设凌烟阁表彰的二十四为功臣里,居然就有屈突通这个前朝旧臣。有人很不解,说屈突通这家伙在隋朝为官,到唐朝又被重用,“事两国而名愈彰者,”有什么诀窍呢(一女还不嫁二夫呢)?《旧唐诗》编者概括总结得很对:“若立纯诚,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宁限於两国尔!”一个人假如具有纯朴清正诚信的品质,但凡遇到明主,别说一身侍奉两朝,就是效命一百个主子也属正常!